2009年3月29日 星期日

梯田山水.有恆人間

認識三芝的有恆社區
下載自http://community.e-land.gov.tw/(3tu0w1rt310lgz45yxwbvl55)/L07_building/FILE/%E4%B8%89%E8%8A%9D.doc
作者文/曾蘭婷

三芝有恆
梯田山水.有恆人間
 
社區總體營造是一把鑰匙,可以打開阻隔人與人之間溝通的心門。三芝有恆社區就是顯例。此地雖有外來藝術家遷入,然而住民都有共識,應該齊心營造更好的生活空間,於是原先居民和外地「移民」無分內外彼此融合,當地產品與藝術新包裝的結合更是相得益彰;也由於此地有專業團隊進駐,專家建議與地方意見得到充分尊重,力量的集結更使得這裡變成宜人居住的有情天地。
有恆社區具體呼應了社區總體營造的理想:每戶人家不只應該走出家門,更應該打開心門,即使異鄉也一樣可以變成新故鄉!
 
何須怕外力介入
社區總體營造可以藉助專業者的經驗,惟如何平衡專業建議與地方意見,是兩造必須一起學習、共同面對的課題。   
這座儼然完全脫胎換骨的有恆社區,位在台北縣多山的三芝鄉境內、陳厝坑溪及大坑溪附近一帶的茂長村、橫山村兩村,大部分世居此地的人,當年祖先墾殖拓荒,徒手改造原來的荒野土坡成為可耕作的梯田。迄今梯田無法以機器代耕,三芝一帶因而保存「換工」、「助割」的古老特殊傳統。

這一棵大樹下,關於社區生活的點點滴滴,開始交流,開始發酵,開始有了共識……三芝就是有這些隨意角落但與自然完全契合的鄰里公共空間。
經過長期的發展,這些階梯狀的耕地已形成台灣頗具規模的梯田農耕地景,有恆社區的梯田景致乃蔚為台北縣特有的歷史文化景觀之一。繼之坐落於丘陵、梯田、溪流之間的古厝景觀、華興派出所與橫山國小附近的櫻花林、藝術工作者聚集的工作室,以及李登輝總統老家的「源興居」,環環相扣,具有生命力的農業文化地景因此形成。  
清領時期以來,三芝鄉的陳厝坑與大坑,一直是福建永定的客家人渡台入墾之所在,至今已有百餘年歷史;然而以務農為主的產業形態,畢竟難以避免國家經濟政策改變的衝擊,因此,農村經濟式微之後,梯田景觀、農村人口老化、青壯人口外流……,窘況也和台灣其它城鄉一樣,由於發展上出現落差,問題叢生,榮枯畢現,即使此地位居大台北都會的衛星地帶,仍舊不能倖免!  為了避免繼續衰頹、惡化,台大城鄉所及有恆社區居民於是自八十四年起,持續性地在有恆社區進行社區總體營造。
我們擁有一個空間
發現問題是解決問題的第一步,但要發現共同的問題,就必須引導所有的人走進共同討論的公共領域。有恆社區的集菜中心所象徵的意義就是居民的意見可以得到交流,免於獨斷。   
陳厝坑及大坑的水稻田是台灣最具規模的梯田,原本波光粼粼、倒影垂映的梯田景色,水稻收入卻在近年呈現每況愈下、不得不休耕或轉作的枯景衰貌。而未來台灣一旦加入WTO,受到莫大衝擊的農業如果缺乏妥善因應,很可能會就此黯淡,地景勢將迅速改變,往日美景恐怕夢中亦難重尋!   
面對這樣的現實,社區居民與規畫團隊於是利用本地特色,提出「社區互助產銷」及「另類休閒農業」,並發展所謂的「有機農業」,力圖開創產業活化的新契機。然而,當村民開始互助產銷的活動後,卻發現缺少一個公共集菜的空間,透過幾次社區活動的積極交流,村民願意以自力營造的方式,在陳厝坑的地方由江武彥先生捐地,楊樹木老師與有機蔬菜互助產銷班的成員協力興建,不僅兼具收菜與儲藏的功能性空間,更可成為兩坑特色之一的景觀涼亭,提供過往居民休閒社交。  
其實,在三芝特有的地景中,原本就有一些種植大樹的社區角落,供居民閒話家常,而景觀涼亭與大樹之間,功用上頗有異曲同工之妙。

傳統產業與現代藝術的結合,象徵有心的三芝人正努力找出自己的未來。圖片中物為醬菜與陶瓷藝術。(左)博覽會場內回歸自然的素雅裝置,充分表現出有恆社區的獨特氣質。(右)
 
你我一家親
社區總體營造是一種新故鄉運動,住民無分新舊,只有早來晚到之別,有恆社區住民普遍以「讓生活品質變得更好」做為共同意識,此處就是所有住民的新故鄉。  
芝柏山莊位於茂長村內,是七十年左右興建完成的社區,居民多來自台北市及其近郊。芝柏社區的居民公教人員居多,也有一些藝術家住在這裡,如國寶級掌中戲大師李天祿、陶藝家、裝置藝術工作者、詩人等。平時即經常藉由聚餐、郊遊、登山、健行等社區內部聚會互相聯誼,討論社區興革,對於公共事務抱持積極、主動、熱心的參與態度,並建立起良好的情誼。八十五年初開始舉辦大型活動如:櫻花季、放天燈及端午節相關活動,亦引起社區內外兩村居民普遍的關注,並邀請全鄉住民參加,新舊居民間的隔閡多能有效拉近。  
由於芝柏山莊也有一些媽媽兼任橫山國小代課教師,藉由師生互動與家庭訪問的機會,更能瞭解兩坑社區居民的想法。而且,推動「互助產銷班」的成立,曾情商芝柏山莊藝術家協助設計產銷班傳統醬菜的包裝,做為促銷的利基,更加深山莊內藝術家與農民的互動關係。  
另外,「芝門社區媽媽讀書會」雖遠在芝門社區(三芝鄉與石門鄉交會處),但在王小華女士帶動下,開始與有恆社區接觸,成立媽媽讀書會,以探討女性議題為主,近來更著手於三芝地區文史整理工作。
好山好水好厝邊
是梯田與藝術的結合,是外來移民與原來住民的融合,山有水的映襯更顯得宏偉,水有山的垂影也顯得豐富,有恆社區具體展現山水之間寬容與融合的氣度……。  
在宜蘭縣舉辦的社區總體營造博覽會中,有恆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袁公謹與袁太太積極動員、部署與奔走,在兩坑居民不分你我的氣氛中,大家都能通力合作,將這幾年社區居民的努力呈現出來。透過藝術家的設計巧思,杜老師的精湛陶藝,結合楊老師「有機蔬菜生產班」的美味醬菜以及台大城鄉所曠永銘的空間設計,成功地展現出陳厝坑與大坑美麗的地景與產業文化的特色。  特別是,三芝有恆社區社區日的表演相當轟動,現場更有李天祿的掌中戲助陣、陳永淘的民歌演唱與藝術家現場陶塑教學活動,替博覽會增添更多的掌聲與喝采。  
四月底,博覽會落幕後。雖然忙壞了大家,然而,有恆社區的朋友關心社區的腳步卻從不停歇。他們還有好多好想做的事,如催生文史工作室的成立、發行社區刊物、擴大社區參與的成員,並且讓三芝國中、國小與橫山國小的師生,透過認識梯田、學習流體力學生態屋的概念、拜訪芝柏山莊藝術工作者及體驗陳克明老師對三芝地區祭祀圈的歷史解說,奠定下一代認識鄉土環境的教 育基礎,並為擁有好山好水好厝邊的三芝,注入另一股生命力,活水汩汩……。(文/賴政育)
在全國區的門口場地,三芝藝術家隨地就展開了陶藝現場教學製作,將特有陶瓷藝術傳承下去。
三芝的風雨夜  
五月初夏的三芝正是梅雨季節的尾巴,像大小姐鬧情緒般,非常不穩定也摸不透。又悶熱又潮濕的下午,兩點鐘天氣還晴朗,不料三、四點以後就開始打雷飄雨了。還記得我們四個台大城鄉所的傻瓜,天真地盤算只要辦好最後的「星光晚會」,就可以回到學校寫報告交差,功德圓滿。大夥有點難捨地心想著:過了今晚,就得告別三芝……。  
看了幾天的氣象報告,都說會有個風和日麗的星期天。到中午都還晴朗,大家也張羅得差不多;才要把江武彥阿伯的禾埕張燈結綵一番,一到下午四點,天色一變頃刻大雨。糟糕的是,原本以為只是場「夕暴雨」,沒想到下到天黑竟還連綿不絕。   
過了五點半,雨越下讓人心情越低沉;在台北,只要下雨,即使就住在厝邊,不想出門其實也是個非常合理的藉口,無可厚非;更何況在這兩坑,每戶人家都住得那麼遠……天啊!大家心裡都想著:「完了!」江媽媽準備了好幾大鍋的仙草湯、石花菜、綠豆湯和點心……沒有人來怎麼辦?就在大家都不知道該怎麼辦的時候,更令人心灰意冷的事情竟然發生了,應該要來主持晚會的老師和助理們,竟打電話說趕不及不來了。原來當晚城鄉所舉辦二十周年慶祝晚會!因此,就剩下我們幾個學生撐場面,本想請那些助理去租借臨時大帳蓬,竟連這個最後補救的希望都泡湯。  
最後一夜,場面竟是這麼悽涼! 唉! 也只能無語問蒼天了!  
然而,一過六點半,事情的發展卻令我們這些「都市動物」又驚訝又感動!七點一到,社區居民陸陸續續來了,不需要我們任何歉意而焦急的語言,只見這些叔叔伯伯馬上就地取材,大家一起動手弄了起來,他們用根大竹竿和幾條繩索就把一大塊塑膠布給撐起來,權充我們的雨蓬,沒多久的工夫,搖身變為完美而令人讚嘆的晚會場地。   
整個晚上雨沒停過,節目進行之際,大家同樂的笑語也沒斷過。有趣的是,臨時雨蓬因大量積水,需要有人每過一段時間,就要把水抖下來才不會倒塌,這種「捕風捉雨」的克難畫面,小朋友反而把它當成最好玩的把戲。晚會的最高潮就是摸彩了,有份特別獎我們堅持留給一位參加有機蔬菜生產班的簡先生,因為每次他從家裡騎摩托車出來,車程都要花上一個小時。說實在的,看到簡先生出現的一剎那,我們就知道已經沒有任何理由可以「開天窗」了,那種被尊重的感覺帶給我們難以言喻的鼓舞力量。   
或許,這些摸彩禮物的價值,在都市人眼中可能完全不構成冒雨參加的誘因;然而,我們卻在純樸的三芝人眼裡及行動中學習到感恩與珍惜!   不知道社區總體營造是否有所謂的「成功」?如果有的話,我想在三芝的一個夜晚應該是很接近那種滋味吧,參與者一種樸實而發自內心的投入方式啊!(文/曾蘭婷)

沒有留言: